便祕怎麼辦?營養師一次帶你了解便祕原因、症狀、解決方法及預防方式!

撰文:林怡安 營養師

 

如何評估一個人健不健康,"便便"毫無疑問是個重要的衡量標準,便秘不僅使人看起來晦暗無神,更讓人生黯淡無光,因此,解決便秘問題,絕對是人生重要的課題之一,讓我們一起了解並了結便便危機,迎向嶄新的人生!

 

目錄
一、便祕定義、症狀及影響
二、為什麼會便秘?中西醫對便秘的看法
三、營養師教你便秘時這樣吃
四、這5個穴位幫助促進腸胃蠕動
五、想要預防便祕,你可以這樣做

 

一、便祕定義、症狀及影響
排便是身體正常機能,吃下的食物經過腸胃道消化、吸收,剩下的殘渣及體內廢物會形成糞便,現代社會中的精緻飲食、高壓環境、緊湊步調,造成便秘的問題越來越普及。

便祕定義


臨床診斷對便秘的標準(羅馬診斷標準),是在未服用瀉劑,過去一年中有任三個月期間,符合下列兩項以上症狀:
(一)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
(二)排硬便的次數超過總次數的25%
(三)排便不淨感的次數超過總次數的25%
(四)過度用力排便的次數超過總次數的25%
(五)需要以手指刺激以輔助排便。
便祕常會伴隨腹脹、腹痛、糞便乾硬、放臭屁,嚴重可能導致痔瘡、擦拭有鮮血等症狀,為什麼便祕是個嚴肅的議題呢?因為便祕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是不容小覷的,長期便秘會讓毒素累積在體內,當身體再吸收這些毒素,除了皮膚變粗糙、長痘痘、口臭、失眠、疲勞、痔瘡外,更嚴重還會造成罹患肝病、腸胃道潰瘍、阿茲海默症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,因此,排便問題是非常需要重視並並努力改善,擁有順暢的便便,才有順暢的人生!

 

二、為什麼會便秘?中西醫對便秘的看法
究竟什麼原因讓人排便卡卡,一肚子晦氣呢?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蔬果吃不夠,對吧!?
在西醫觀點中,可以簡單將便秘分為兩大類,「原發性便秘」「續發性便秘」,我們用以下表格來看看。

分類

型態

改善方法

原發性便秘

功能性便秘:大便通過速度正常,但感覺排便困難或糞便過硬,此為最常見便秘型態。1.攝取足夠膳食纖維
2.每天喝足夠水分
3.攝取好的油脂
4.訓練腹肌,增強腸胃蠕動
5.養成良好排便習慣
通過速度緩慢:腸道蠕動差,有腹脹感及排便次數少。
骨盆底功能異常:排便時骨盆底肌肉與肛門括約肌未放鬆,用力才能解便。

續發性便秘

疾病:腫瘤、腸阻塞、內分泌疾病、心理因素/精神疾病、神經疾病 。治療疾病應可改善
藥物:利尿劑、抗組織胺、抗憂鬱藥、鴉片類藥物、降血壓藥、含鈣鹽及鋁鹽制酸劑、鐵劑。改變飲食習慣,若無改善需請醫生更換藥物


而在中醫觀點,又是如何分析便秘?中醫將便祕區分為熱祕、冷祕、氣祕、虛祕四種,我們也來看看有什麼症狀可以判斷自己是屬於哪一種!

中醫看便祕

分型

症狀

改善方法

熱祕

大便乾硬、小便量少顏色深
口乾舌燥口臭
心煩焦躁、臉紅易長痘痘
1.少吃烤炸辣物、煎炒等燥熱食物,宜清淡飲食
2.少飲酒
3.多吃蔬果,特別是瓜果類可降火潤腸

冷祕

小便量多顏色淡
手腳冰冷,腹部易冷痛
1.少吃生冷寒涼食物,蔬果攝取不宜過多
2.多吃蔥薑蒜等辛香料,可進補羊肉、韭菜、肉桂等溫補食物
3.可熱敷腰部跟下腹部

虛祕

氣虛:常見於老年人、產後或是身體虛弱者
大便不硬,很用力卻大不出來
精神差、易疲勞、臉色蒼白
1.多吃補氣食物,如人參、黃耆、紅棗、山藥、黑芝麻、 蜂蜜
2.少吃辛辣刺激食物
血虛:常見於貧血、產後術後
大便乾硬
易頭昏眼花、記憶力衰退
臉色蠟黃、易疲倦
1.多吃補血食物,如牛肉、豬肝,桑葚、蜂蜜、黑芝麻、四物湯
2.少吃辛辣刺激食物

氣祕

常見於情緒緊張易怒、久坐少動上班族
易消化不良、脹氣打嗝
易胸悶、頭痛
1.多吃陳皮、佛手柑、玫瑰花、白蘿蔔
2.少吃辛辣刺激食物、豆類、糯米製品,減少消化道負擔
3.適度運動增加腸胃蠕動

 

三、營養師教你便秘四大飲食心法
想擺脫便秘惡夢,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是最基本的。"You are what you eat.”是我們要刻在心裡的句子,吃的營養均衡,不但能產出完美的便便,更能擁有健康的身體,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怎麼吃出漂亮便便!

便秘四大飲食心法


(一)攝取足夠膳食纖維
膳食纖維存在於未精緻全穀類,如糙米飯、全麥麵包、地瓜、南瓜、燕麥等食物,可取代白飯、麵條作為主食,每天至少要吃兩碗的蔬菜,例如地瓜葉、空心菜、花椰菜、菇類都是很好的纖維來源,加上1到2個拳頭大水果,水果可以選擇奇異果、香蕉、木瓜、鳳梨、火龍果這些促進排便的水果,但要特別注意,因為蔬果大多比較寒涼,若是冷祕型的人,則酌量攝取蔬果,否則可能是反效果。


(二)攝取優質油脂
攝取足夠纖維外,好的油脂也很重要,才有潤滑效果,油脂可選擇橄欖油、酪梨、 芝麻粉、低溫烘培無調味堅果,充足的油脂能幫助便便滑順溜出身體!


(三)攝取足夠水分
足夠的纖維還要加上足夠水分,才不會使便便太乾硬,水分一天至少要喝體重乘以30 ml 的量,並且少量多次慢慢攝取,身體才能吸收這些水分。


(四)補充益生元
如果纖維、油脂和水分都攝取足夠,但還是排便困難,這時就建議補充額外的保健品。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,能幫助腸胃道菌叢生長,選擇含有益生元的益生菌來補充,效果會更好!


四、這5個穴位幫助促進腸胃蠕動
正在為便秘苦惱的人,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增加腸胃蠕動呢?穴道按摩是一個好方法!每天按摩五分鐘,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,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些穴道!

5個穴位改善便秘


(一)孔最穴
位於前臂外側,腕掌側橫紋上7寸,太淵穴和尺澤穴的連線上,大約在大拇指側手腕到手肘彎曲的中點,往上一個拇指處。此穴道有清熱利咽功效,能治療便秘、痔瘡。


(二)支溝穴
手背腕橫紋往上3吋,大約手指量4橫指,尺骨、橈骨之間的中點凹陷即是支溝穴。此穴道有清熱瀉火、調暢氣機的功效,可治療便秘、胸脅脹痛、肩背痛等氣機不暢的疾病。


(三)天樞穴
位於肚臍左右兩側各三指寬。按摩天樞穴可促進腸胃蠕動、改善腹脹、便祕,還有消水腫、減少腹部脂肪堆積的功效。


(四)氣海穴
穴位於肚臍以下1.5寸(約兩指寬)的位置。氣海穴的功效為理氣益氣,是補元氣的重要穴道,還可治療腹脹、腹瀉、便祕、經痛等症狀。


(五)曲池穴
位於肘部橫紋外側的凹陷處,即手肘向內彎曲,靠近骨頭邊緣的地方,按壓痠脹處即是。曲池穴有舒筋通絡、清熱涼血的功效,可治療肩頸痠痛、便祕、高血壓、感冒頭痛等。

 

五、想要預防便祕,你可以這樣做
想要避免排便不順造成人生卡卡,平日保養必不可少,做到以下四點,每天跟便便say hello。
(一)順時針按摩腹部
上面提到天樞穴和氣海穴可改善便秘,其實肚臍周圍還有很多穴道,因此可以從腹部右上角往左下角順時鐘,用手輕推腹部周圍5-10分鐘,可以在早起喝一杯溫開水後進行腹部摩,幫助腸胃蠕動,還能維持平坦小腹!


(二)定時吃早餐
吃早餐的重要性在於吃下食物後,腸胃開始蠕動,產生"胃-結腸反射"引起便意,而中醫裡說到大腸經的經絡巡行在早上5-7點,這段時間是大腸運作最旺盛的時候,下次嘗試看看早起半小時,喝杯溫開水、按摩一下喚醒腸胃,再吃點早餐,看看趕上大腸經運行是不是真的能順利便便呢?


(三)規律運動
可以多做有氧運動、飯後散步、仰臥起坐、游泳、瑜珈、腹式呼吸等,增加腸胃蠕動,也舒緩緊張的生活情緒。


(四)均衡飲食
攝取足夠纖維、好的油脂、足夠水分,養成好的飲食習慣才能擁有好的腸胃道!

 

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解決便秘問題最基本的條件,除次之外,規律運動、充足水分也能使身體代謝提升,養成"易便體質",搭配穴道按摩讓身體由內到外健康起來,腸胃好,身體輕盈,生活沒煩惱,每天好心情!

如果想了解更多有關日常飲食、保健品、保養品相關知識,歡迎追蹤「元晴 純淨保健專業品牌」粉絲專頁,我們將提供更多正確的新知跟你分享。

元情 純淨保健專業品牌


參考資料
1.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 藥劑科 衛教資訊-藥物篇
2.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 藥劑科 衛教資訊-用藥教育
3. Judkins, Courtney P et al. “Association of constipation with increased risk of 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elderly Australian patients.” Scientific reports vol. 13,1 10943. 6 Jul. 2023, doi:10.1038/s41598-023-38068-y
4. Nakase, Taizen et al. “Impact of constipation on progression of Alzheimer's disease: A retrospective study.” CNS neuroscience & therapeutics vol. 28,12 (2022): 1964-1973. doi:10.1111/cns.13940